“中國藍天導致全球變暖”,還有比這更可笑的“雙標”嗎?

文章來源:長安街知事碳交易網(wǎng)2025-09-17 14:20

近段時間,《英國周刊》《對話》《新科學家》等西方媒體聯(lián)手炒作,稱“中國大幅減少空氣污染導致全球變暖加劇”,邏輯之荒謬令人嘆為觀止。
 
縱觀這一波輿論潑污,可謂蓄謀已久。
 
今年4月,一篇名為“東亞地區(qū)的氣溶膠治理很可能對近期全球變暖加速起到推動作用”的學術論文公開,但彼時還需等待同行進行評議修改才能正式發(fā)表。換言之,此文結論按照學術規(guī)范尚未被證實。
 
豈料,英國《新科學家》雜志卻如獲至寶,還搞了個標題黨——“中國大幅減少空氣污染導致全球變暖加劇”并刊發(fā),強行給中國扣“黑帽”。
 
之后,在7月和9月,英國媒體《對話》《英國周刊》又是采訪氣候專家,又是大搞專題聚合,不斷翻炒相關文章,對中國治理空氣污染行動橫加指責。更為險惡的是,以上新聞全部以科普文章的形式出現(xiàn),把充滿“雙標”的意識形態(tài)攻擊隱藏在科學傳播之下。
 
從科學理論上講,空氣污染會導致大氣中氣溶膠增加,云層“更亮、更密”,反射陽光更多,對地球表面降溫有一定作用。因此反推,空氣污染減少,這種“陽傘效應”多少會有所降低。這就是西方媒體攻擊中國空氣治理的核心邏輯。然而,就地球變暖問題,只拿“陽傘”說事兒,純粹撇開西瓜扯芝麻,非蠢既壞。
 
眾所周知,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罪魁,是溫室效應的不斷累積。隨著人類工業(yè)化進程燃燒大量化石燃料,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急劇增加,大氣的溫室效應逐漸加大。科學監(jiān)測結果顯示,自工業(yè)革命以來,地球升溫和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是同步的,且遠遠超過地球自然的變化幅度。
 
而溫室氣體排放的絕對大戶,恰恰是總把“環(huán)保”掛在嘴邊的發(fā)達國家,可以說,正是發(fā)達國家在發(fā)展和消費過程中毫無約束的奢侈排放,導致了全球環(huán)境惡化、氣候突變、冰川消融、海面上升等等一系列惡果,這也是《聯(lián)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》強調各國對待氣候變化“共同但有區(qū)別的責任”的根本原因。
 
中國作為后發(fā)國家,盡管這些年快速崛起,但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遠遠低于發(fā)達國家。更重要的是,中國始終積極承擔國際義務,一方面致力于節(jié)能減排,一方面通過植樹造林等手段吸收排放的溫室氣體。
 
新時代10年間,中國以年均3%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平均6.6%的經(jīng)濟增長,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,不僅超額完成到2020年碳排放強度下降40%至45%的目標,還建成了全球規(guī)模最大碳市場和清潔發(fā)電體系。2000年至2017年,全球新增的綠化面積中,約1/4來自中國,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。
 
可以說,應對全球氣候變暖這場“大考”,中國是擔當作為的行動派,更是成績過硬的優(yōu)等生。西方媒體對此視而不見,對發(fā)達國家在環(huán)保領域的歷史舊賬、減排“空炮”以及能源轉型大倒退視而不見,處心積慮拋開碳排放這個主要矛盾,偏偏拿作用并不顯著的氣溶膠做文章,不是耍無賴是什么?
 
更何況,按照西方環(huán)保理論,空氣污染跟全球變暖一樣,都是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大患。19世紀英國倫敦因燃煤煙霧年均致死超萬人,1952年“倫敦煙霧事件”一個月致死超4000人,直接促使《清潔空氣法案》出臺。美國以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為代表的空氣污染持續(xù)了超過40年,倒逼美國環(huán)保署在1997年7月將PM2.5作為全國環(huán)境空氣質量標準,啟動空氣污染治理。
 
這些由人命堆起來的慘痛教訓為西方媒體反復報道,成為論證西方保護“人權”的重要論據(jù)之一。
 
猶記2013年北京PM2.5濃度超標時,西方媒體群起渲染中國環(huán)境威脅,《紐約時報》形容之為“空氣末日”,并以此攻擊中國體制。言猶在耳,但當中國果斷采取行動實現(xiàn)藍天、留住藍天之后,西方媒體又瘋狂炒作“中國治理污染加速氣候變暖”。
 
試問,難道中國人不是人嗎?不可以呼吸清新的空氣嗎?污染有罪治理有過,還有比這更可笑的“雙標”嗎?
 
“先射箭后畫靶”“拿著錘子眼睛里全是釘子”,可見,無論中國在發(fā)展與環(huán)保上采取什么行動,都能被西方一些別有用心之人解讀出“罪惡”,赤裸裸將氣候議題工具化,無非為了維護霸權地位、推諉全球生態(tài)治理責任。
 
不過,任群魔亂舞,改變不了事實。奉勸西方媒體下次顛倒黑白前好好訓練一下“科學思維”,不要再丟人現(xiàn)眼了。
【版權聲明】本網(wǎng)為公益類網(wǎng)站,本網(wǎng)站刊載的所有內容,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,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、研究或欣賞之用,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,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(QQ:51999076)。

省區(qū)市分站:(各省/自治區(qū)/直轄市各省會城市碳交易所,碳市場,碳平臺)

華北【北京、天津、河北石家莊保定、山西太原、內蒙】東北【黑龍江哈爾濱、吉林長春、遼寧沈陽】 華中【湖北武漢、湖南長沙、河南鄭州】
華東【上海、山東濟南、江蘇南京、安徽合肥、江西南昌、浙江溫州、福建廈門】 華南【廣東廣州深圳、廣西南寧、海南海口】【香港,澳門,臺灣】
西北【陜西西安、甘肅蘭州、寧夏銀川、新疆烏魯木齊、青海西寧】西南【重慶、四川成都、貴州貴陽、云南昆明、西藏拉薩】
關于我們|商務洽談|廣告服務|免責聲明 |隱私權政策 |版權聲明 |聯(lián)系我們|網(wǎng)站地圖
批準單位: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(yè)信息部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? 指導單位:發(fā)改委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部 國家能源局 各地環(huán)境能源交易所
電話:13001194286
Copyright@2014 tanpaifang.com 碳排放交易網(wǎng) All Rights Reserved
國家工信部備案/許可證編號京ICP備2024055651號-1
中國碳交易QQ群:?6群碳交易—中國碳市場??5群中國碳排放交易網(wǎng)